(作者: 黃寶芝提供)
胞弟黃家堅在電話中向我推介一部越戰新書《馬特洪峰》Matterhorn 時,我第一個反應就是越戰和瑞士的馬特洪峰有什麼關連? 為什麼一部寫越戰的書取名《馬特洪峰》?
眾所週知,馬特洪峰Matterhorn是瑞士南部,義大利邊境附近的一座知名山峰,它海拔4478公尺,並不算很高,但它以一柱擎天之姿,直指天際的特殊三角錐造型,加上終年積雪,恍如一座冰山,是阿爾卑斯山最美麗的山峰,也是瑞士人引以為傲的象徵,它最攝人心魄的景象是,每當朝暉夕映,其晶瑩潔白的山體,隨著陽光的折射,顯現金屬般的光芒,變成一座金光閃閃的耀眼金山,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景點,因為它太有名氣了,於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有很多具突出錐形的山峰都想沾沾馬特洪峰的光彩,譽為該地區的「馬特洪峰」,例如:Cnicht稱為威爾斯的馬特洪峰、Mount Assiniboine稱為洛磯山脈的馬特洪峰、Innerdalstårnet稱為挪威的馬特洪峰、槍岳稱為日本的馬特洪峰、Machhapuchhare稱為尼泊爾的馬特洪峰、Shivling稱為印度的馬特洪峰、Ama Dablam稱為喜馬拉雅山的馬特洪峰、Mount Aspiring稱為紐西蘭,南方的馬特洪峰、加拿大內華達山脈的馬特洪峰、及美國科羅拉多州聖胡安山脈的馬特洪峰等…。而瑞士三角巧克力(Toblerone)的造形意念也是取自馬特洪峰,故其包裝亦以它為商標。
我在看了這部美國新銳作家卡爾.馬藍提斯(Karl Marlantes) 第一次嘗試以戰爭為背景敘述美軍參予越戰的經歷而寫的《馬特洪峰》後,才知道它是因故事取材自駐紮在越南西部,距離寮國邊界只有三公里的一座海拔超過1600公尺,長年籠罩在凛冽的季風雨和霧嵐中的山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五師的一個砲兵連內所發生的可歌可泣、有血有淚的故事,該美軍砲兵連的一位參謀官以該處的地勢陡峭凸出而將該山區命名為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是一部充滿人生哲理及描述人性的戰爭寫實小說,作者卡爾.馬藍提斯本身在越戰期間服役美國海軍,因此,他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越戰中的各種作戰行動、形形色色的軍人心態、長官與部屬之間的複雜關係,都能觀察入微,也有相當的了解。小說的背景是1969年美國在越戰中最關鍵的時期,書中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美國海軍上尉梅勒思Waino Mellas,他與同連的戰友們,年紀輕輕就遠離家園被徵派到越南的山野叢林中作戰,被迫在槍林彈雨下展現作為男人的勇氣而必須奮戰到底,但是他們發現除了要努力抵擋及攻擊危機四伏的敵軍之外,還有季風、豪雨和毒嵐與泥沼,以及吸血水蛭和凶猛野獸等惡劣的外在環境要去克服,也有疾病侵襲及營養失調等問題,而更使他們感到驚駭和痛心的是來自戰友彼此間的種族歧視、惡性競爭、和上級軍官故意欺上瞞下的行為。當這群年輕的陸戰隊弟兄們身陷在這場沒有戰勝前景及無窮消耗的戰爭中,那些莫名的驚恐以及突然痛失同儕的哀傷經歷,非常殘酷地粉碎了他們的夢想,甚至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卡爾.馬藍提斯在書中不但深刻地描述戰爭所面對的各種恐怖和殘酷的實況,同時亦將他在戰爭結束後的三十年歲月中,對人生的各種體驗,及對人性的探討和觀察,亦一併融入書中,使《馬特洪峰》成為一部足堪稱為嘔心瀝血之作品,亦是一部當代戰爭文學的經典鉅著。
《馬特洪峰》出版後即好評如潮,包括《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的封面報導,列為New York Times暢銷書,它並榮登「精裝書暢銷排行榜」hardcover bestseller排名第七,亞馬遜AMAZON讀者五顆星佳評的推薦,成為2010年亞馬遜書店百大選書,IndieBound-4月推薦榜TOP 2。除了在美國出版外,亦將在英國、義大利陸續出版,有翻譯成多種譯本,在台灣的中文譯本是木馬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由對戰爭及歷史甚有心得的譯界高手高紫文翻譯,得到極多的推崇,其文字十分細膩與流暢,使人閱讀後有如看了一場精彩的戰爭電影。而國際書評家認為,卡爾.馬藍提斯(Karl Marlantes)描述越戰的《馬特洪峰》Matterhorn,可媲美德國作家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將他在第一次大戰中,九死一生的經歷寫成的《西線無戰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同樣的撼動人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