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陳冠中寫了一篇推捧台北的文章,看後十分的感動。陳冠中說 : 台北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他說台北不是讓人一見鍾情,但是她要讓人來生活的,因為她是最適合居住的華人大城市。
台北信義商圈 |
原來陸委會為推廣陸客來台旅遊,特地委外製作「台客行」手冊,邀請兩岸三地的作家分別撰文分享他們來台灣旅遊及生活的經驗,陳冠中就是應邀撰文共襄盛舉的作家之一。
陳冠中很坦誠的告訴讀者,他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是住在香港,曾數次隨父親來到台北,八十年代他又因做電影的緣故多次來台,那時候台北給他的 印象是很醜的。但他說他很幸運,在1994至2000年 間,他居住在台北,才有機會真正的體驗台北人的生活,和親切認識這個城市。他說 : 直到現在,也許還有些人,包括首次來台的大陸人,及一些勇於自責的台北人,仍可能會有悖論的觀感,認為台北不夠現代,很醜,但生活質感不錯。
美國著名都市設計學者珍.雅各Jane Jacobs在其經典著作《美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死亡》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y裡,扼要的列出一個生機蓬勃,充沛多樣性的美好城市,在形態上有四個不可或缺的要件,就是:
一、用途要混雜(即是地區內使用的許多部份,必須滿足多項功能,使人們在不同時間及不同目的下,能夠使用許多共同的設施,因為城市生活有很多需求,是要交叉混雜在同一地區才能有優化的效應)。
二、街區要小(即是街廓必須夠短,街道有轉彎,有大小的橫街交錯,街道網密集,給汽車用的馬路相應較窄,間接鼓勵了人們步行,城市以公共交通工具為主,更進一步成就了健康的城市生活,而且行人道使用率高,商店就易於存活下去,因而創造更多的商機,生活在城市內的人們的各種機會就跟著變得比較多)。
三、不同年齡的建築物要並存(即是地區摻雜一些不同年代和狀況的建築物,複雜多元的用途功能才有可能 真正的混合,也表示了不同階層、族群、職業和消費傾向的人們能生活在共同空間並作出互補和分享,這是有利於社會資本和階層的凝聚,並產生不同的經濟收益)。
四、密度要夠高(必須有足夠密集的人口,但高密度不等於過份擁擠。城市密度低,街道行人稀落,一般商店就難以為繼,而歸納於大賣場,城市內人人汽車代步,高速公路割裂市容,於是學者所說的模糊地帶失落空間蔓延市區,使城市生活單調,而失去了她應有的特色和風采,因為唯有茂盛的城市生活,才能吸引全球的人才)。
陳冠中說:「台北市也許是有意或在無意中,有所為與不為間,甚至是誤打誤撞下,竟做到了這位大師所列出的作為一個好的生機蓬勃的城市在形態上的四個要點。」這不知是褒還是貶?
但陳冠中在文中指出 : 最深植人心的台灣印象,一是人民親切,二是社會穩定。他舉出台北市有三代傳承的幾十年老攤販,這就是穩定社會才有的現象。
陳冠中說: 書店是台北最具指標性的景點,來台的旅人不可錯過逛書店,一家書店整幢大樓撐起各層不同的閱讀空間,成為了台北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說 : 台灣選舉期間的造勢活動,宛如一場嘉年華會,助選團隊遊街跳舞,候選人著超人裝、滿街旗海飄揚,連出租車(計程車)也插滿旗幟,台灣老百姓已經到另一個層次,這在英美的政治場合是不可能看見的。
陳冠中最近五年居住在北京,常有人問他最喜歡哪個華人城市,問的人以為他會說北京、上海或香港,但他總說「以居住來說,台北最好」。他說在大陸更常踫到一些曾在台北學漢語的老外,他們對台北生活都懷念不已,每次他說台北是華人城市中最適合居住的,這些現住北京或上海的老外大概都要想一想,然後說:「是,還是台北好。」。我們回頭想一想,台北故然不可能是什麼都做對了,肯定也犯過不少錯誤,但她一定大面積的做對了很多東西,大家才會覺得還是她最好。
從香港作家陳冠中撰文寫出他對台北的印象和讚美聲中,台北人不必過於自豪或自傲,但願我們永遠地保留著中國人優美的傳統和淳厚的人情和風俗習慣,我們不必太在意那些被認為誤打或誤撞的硬體建設,我們要保住的是大家所期望和稱羡的軟實力。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