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作者保留版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連絡電郵: geegeelooloo@gmail.com

8/11/18

善性循環 : 漢字的傳承與繁簡之爭 (08/12/18)

(作者: 黃寶芝提供)


倉頡創字的傳說自戰國時期起即已廣泛流傳,但據考古界發現,漢字的誕生實非一人之功,而是經歷過數千年的歲月,集各個時期先民的智慧,長期累積發展下來的結果。考古家不僅發現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及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甚至遠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但是中國歷朝歷代流傳的典故中均推崇倉頡是漢字的發明者。傳説中倉頡是生有「雙瞳四目」的神奇人物,緯書《春秋元命苞》記載 : 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簡直是神化了倉頡,但是無論如何,倉頡應是漢字發展中最具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至少他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因此,偉大的倉頡在南北朝時即恭奉入祀孔廟,一直受中國人的尊崇。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碩果僅存的最古老語素文字,其他兩種古文字包括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均早已失傳。漢字的演進曾經過五次大改革,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直到唐代楷化後有了基礎性的定型,漢字歷經各朝各代,一直都有人想將之簡化,甚至有人造字或改字,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耗十五年光陰及費盡心思,改了十八個字,最後人亡字亡,只剩下一個她的名字「曌」字留下來供人憑弔;可見造字之難,不是兩三下功夫說得完的。

最先的漢字是由圖畫發展起來的,描繪的事物形象有精細和粗略,因此象形文字就有了繁體與簡體的雛形,我們發現在甲骨文中有一些字同時存在著繁體和簡體的形體。語言文字本來就是跟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以及應用上的需求而有循序漸進式的進化及演變,從甲骨文、金文變爲篆書,再變爲隸書、楷書。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楷書的簡化,依此看來,漢字的進化及字型的演變是由繁而簡的。但是,我們最早的甲骨文約有4,000多字,秦代「倉頡編」約3,300字,漢代「說文解字」有9,353字,唐代「唐韻」26,194字,宋代「集韻」53,525字,明代「字彙」34,035字,至清代「康熙字典」有47,035字,民國初年歐陽溥存、陸費逵主編的「中華大字典」有48,000字,民國六十年代文化大學張其昀主編的「中文大辭典」有49,888字,民國七十九年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有54,678字,民國八十三年冷玉龍、韋一心主編的「中華字海」收字更是驚人有85,000字,可見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字數的多寡,又有由簡入繁的情形。


最早的簡體字見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被稱爲「俗體字」,開始普及於民間,應用的數量也逐漸增多,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簡體字,在這時候已經開始出現。宋代以後,隨著印刷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應用範圍,數量亦大為增多,有些字與現今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是完全相同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已經出現了「劉」簡化為「刘」的寫法。而東晉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及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中亦有甚多的簡體字,因此,若指簡體字完全脫離了漢字文化之說是不甚公平的。

中國大陸自1956年開始,以掃蕩文盲為由正式全面推行漢字簡體化,陸陸續續推出了二千多個簡體字,在1964年修改一次,1977年又修改了一次,到1986再改一次,1988年再又改了一次,即是說在短短數十年間,一共大改了五次,小改則不計在內,甚至有些字改了又宣佈取消的情形,無可諱言,中國大陸全面性推行的簡體字,由於修改的幅度過廣過多,在應用上已浮現出紊亂的現象,有許多字雖然易寫但是難認,同音同字但異義的情形相當多,容易產生混淆,甚至成為一些笑話。2004 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漢文史資料庫研討會」,有位中國文史專家曾鄭重提出「繁體字是創造文史資料庫的基本學術要求」。另一位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則語重心長地呼籲:建議中國大陸的小學生選讀繁體字。他說「因為簡體字使中國偉大的古文化和廣大人民相隔離」,這位經濟學家的看法更值得我們深思。如今,中國大陸漢字學術界用一個嶄新的名詞「漢字的優化」來避開敏感的繁、簡之爭,他們說簡體字需要優化,只不知是如何的優化?


話又說回來,繁體字的「繁」也不要教使用的人覺得太「煩」才好,我們現在常用的繁體字有些真的是有夠煩的。如:「龜」字,筆劃近二十筆,既難寫又難記,真是有如一筆一畫在描畫一隻龜。又如: 憂鬱的「鬱」字,有二十九筆,寫法有點複雜,很難記。呼籲的「籲」字多達三十一筆,不大好寫也難記。挑釁的「釁」字雖只有二十六筆(不算最多),但很少人能記得住其寫法,諸如此類的字,相信很少人會不同意把它們化繁為簡的。但是目前中國大陸推行的簡體字,有很多簡得又太離譜,如工廠的「廠」字,簡化後其屋頂下空空如也,犯了「工廠」的大忌。又如麵食的「麵」字,簡化後把「麥」去掉了,失去了用麥做麵的涵義,食「麵」與臉「面」混淆不清,容易鬧成笑話。

漢字有如一個生命體,隨著歲月的推移,簡體與繁體像是孿生兄弟來自於同一個根源,我認為應「繁」則繁,應「簡」則簡,只要繁得不使人煩惱,也不要簡得太離譜,順應著時勢的需求與民意所趨就是最好的方法,繁簡之爭其實只是意識形態在作祟,爭了數十年,雖有消長,但都忽略了一個本質上的問題,即是未能捨棄本位主義。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工具,本來就易生不同的觀念,何況兩岸分隔數十年,解嚴及開放前彼此是不相往來的,一些觀念和習慣難免各有所異,若主觀性稍強的即會生不適應的感覺,其實如果大家都能拋開成見,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相信一定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值得慶幸的是,漢字傳承數千年,跨越了時空的阻隔,走過時代的風風雨雨,因為它有豐富的內涵和理路,每一個字從甲骨文、小篆、楷書,不同的書寫形式,但它卻一脈相傳、承先啟後,雖然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太古老的甲骨文和小篆,但從楷書起,我們的中學生可以看得懂一千多年前的唐詩。比起來,當今的英國大學生卻很難看懂莎士比亞的原作,不是說現在英國大學生的語文水準太差,而是文字已隨著語言在變化,現在的英國人和四百年前的莎士比亞所講的英語已大為不同,文字也有不少差異,他們看不懂自己四百年前的文學,不是他們的錯,是他們的文化演進出現了脫節的情形,由此可見,近代漢字的演變能不慎乎?!

有人說中文難學是難在文法及深奧的文化內涵,不是字的數量太多或筆劃太繁(筆劃太繁的畢竟僅是少數)。英文有接近一百萬個單字,是所有語言中所含單字最多的,但英國及美國人也從不嫌繁嫌多;他們的中小學生也一直為書寫拼音錯字而苦惱,如「國際化」的名詞internationalization有20個字母,寫起來一串長龍很不好寫,「菊花」的英文是chrysanthemum有13個字母,不但難記唸起來也很繞口,他們的政府不曾考慮把這些單字的字母削減。可見,文字的演變是因應時空環境及應用上的需求,不應用政治力硬拗些什麼理由,也不要全盤否定了人家說自己才是正統,或繁或簡,只要適合時宜及符合需要,使用這些語言文字的人們覺得適當和合用,大家都是為文化貢獻一分心力,而不是為了意識形態,那就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茲將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照列出(如有疏漏請予補正),研究漢字未來的趨向時,可一目了然,方便作為參考,斟酌每個字採用繁體或簡體比較合適,繁簡之間本是同源手足,各有其優缺點,我認為應保留的部份盡應予保留,該替代的盡予以替代,務使漢字的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為中國人的世代子孫保存最珍貴的永恆資產。

繁簡體字對照表

蔔:卜、兒:儿、萬:万、幹:干、屍:尸、門:门、戶:户、鬥:斗、紮:扎、醜:丑、
貝:贝、車:车、見:见、撲:扑、劄:札、冊:册、臺:台、隻:只、東:东、樸:朴、
劃:划、誇:夸、後:后、妝:妆、壯:壮、夾:夹、亞:亚、協:协、餘:余、吳:吴、
災:灾、竈:灶、瑪:玛、兩:两、來:来、狀:状、長:长、軋:轧、岡:冈、約:约、
為:为、陣:阵、陝:陕、軌:轨、計:计、飛:飞、風:风、韋:韦、軍:军、負:负、
貞:贞、訂:订、頁:页、俠:侠、鹹:咸、則:则、後:后、屍:尸、疊:迭、脅:胁、
茲:兹、紋:纹、紙:纸、納:纳、級:级、紐:纽、紗:纱、紡:纺、陰:阴、陸:陆、
陳:陈、連:连、馬:马、閃:闪、針:针、釘:钉、鬥:斗、貢:贡、訓:训、記:记、
孫:孙、娛:娱、師:师、庫:库、島:岛、個:个、剛:刚、凍:冻、倉:仓、倫:伦、
剝:剥、氣:气、烏:乌、狹:狭、晉:晋、時:时、書:书、終:终、缽:钵、習:习、
組:组、細:细、處:处、莊:庄、莖:茎、現:现、牽:牵、淨:净、術:术、異:异、
畢:毕、陽:阳、烴:烃、郵:邮、階:阶、鄉:乡、澱:淀、進:进、貯:贮、視:视、
脹:胀、貫:贯、閉:闭、釩:钒、釣:钓、軟:软、貨:货、販:贩、設:设、許:许、
訪:访、規:规、覓:觅、貧:贫、麥:麦、鹵:卤、鳥:鸟、魚:鱼、頂:顶、專:专、
婦:妇、婁:娄、執:执、張:张、帶:带、堅:坚、崗:岗、帳:帐、側:侧、偵:侦、
淪:沦、偉:伟、參:参、國:国、啞:哑、區:区、動:动、務:务、晝:昼、條:条、
問:问、淚:泪、殺:杀、淺:浅、掃:扫、氫:氢、從:从、啟:启、斬:斩、敗:败、
遊:游、減:减、渦:涡、測:测、渾:浑、湯:汤、棧:栈、筆:笔、絞:绞、欽:钦、
殘:残、殼:壳、發:发、硯:砚、痙:痉、凱:凯、無:无、猶:犹、畫:画、創:创、
單:单、喬:乔、圍:围、堯:尧、喪:丧、場:场、報:报、壺:壶、棄:弃、統:统、
備:备、傑:杰、勞:劳、勝:胜、傘:伞、換:换、揚:扬、尋:寻、棗:枣、幾:几、
廂:厢、廄:厩、揮:挥、惡:恶、揀:拣、馭:驭、順:顺、甯:宁、鈣:钙、隊:队、
鈉:钠、鈞:钧、鈍:钝、閏:闰、開:开、馮:冯、間:间、須:须、雲:云、韌:韧、
項:项、閑:闲、運:运、達:达、違:违、聖:圣、過:过、鄒:邹、鄖:郧、寬:宽、
補:补、園:园、圓:圆、隕:陨、華:华、鈕:钮、絨:绒、絕:绝、絡:络、給:给、
絲:丝、腎:肾、費:费、賀:贺、貴:贵、買:买、貿:贸、貼:贴、貸:贷、鈔:钞、
軸:轴、詐:诈、訴:诉、評:评、詞:词、診:诊、煉:炼、煙:烟、獅:狮、當:当、
歲:岁、滅:灭、準:准、滄:沧、溝:沟、絹:绢、萬:万、節:节、經:经、祿:禄、
嗎:吗、塊:块、塢:坞、債:债、電:电、義:义、肅:肃、飯:饭、飲:饮、傭:佣、
勢:势、傳:传、傾:倾、傷:伤、亂:乱、暈:晕、會:会、搶:抢、極:极、楊:杨、
業:业、愛:爱、楓:枫、彙:汇、搗:捣、幹:干、損:损、頌:颂、預:预、頓:顿、
馴:驯、頑:顽、遜:逊、裏:里、與:与、遠:远、裝:装、腦:脑、腸:肠、腫:肿、
詩:诗、葉:叶、該:该、鉗:钳、鉀:钾、農:农、鉛:铅、鉑:铂、鉚:铆、閘:闸
鈾:铀、資:资、誇:夸、誠:诚、話:话、詭:诡、試:试、賈:贾、載:载、瑤:瑶。
壽:寿、賒:赊、聞:闻、罰:罚、語:语、瑣:琐、誘:诱、說:说、誤:误、蓋:盖、
誣:诬、蒼:苍、認:认、窩:窝、窪:洼、稱:称、種:种、碩:硕、緒:绪、箋:笺、
監:监、盡:尽、瘍:疡、瘧:疟、墊:垫、綱:纲、網:网、緊:紧、賓:宾、銥:铱、
複:复、鄧:邓、鄭:郑、鄰:邻、遷:迁、漚:沤、銅:铜、閥:阀、閣:阁、閩:闽、
銑:铣、銘:铭、銀:银、鉸:铰、輕:轻、輔:辅、趙:赵、鉻:铬、瑪:玛、頗:颇、
領:领、齊:齐、鳳:凤、鳴:鸣、駁:驳、對:对、塹:堑、夢:梦、奪:夺、塵:尘、
徹:彻、慣:惯、實:实、鈴:铃、飼:饲、飽:饱、厭:厌、嘗:尝、嘔:呕、團:团、
圖:图、劃:划、滬:沪、漢:汉、滿:满、漸:渐、漲:涨、漣:涟、漁:渔、滲:渗、
滌:涤、熒:荧、爾:尔、獄:狱、摟:搂、僑:侨、摻:掺、暢:畅、榮:荣、構:构、
槍:枪、滾:滚。蔭:荫、蓮:莲、膚:肤、膠:胶、蔥:葱、蝸:蜗、蔣:蒋、蝦:虾、
緬:缅、踐:践、緯:纬、緝:缉、編:编、緣:缘、線:线、緞:缎、緩:缓、罷:罢、
緻:致、窮:穷、窯:窑、質:质、盤:盘、練:练、輝:辉、論:论、衛:卫、談:谈、
諸:诸、課:课、誰:谁、豎:竖、豬:猪、賠:赔、賦:赋、賢:贤、賣:卖、賜:赐、
調:调、興:兴、遺:遗、遼:辽、遲:迟、選:选、褲:裤、樹:树、皺:皱、銷:销、
閱:阅、鋇:钡、鋒:锋、銳:锐、鋁:铝、鋪:铺、銻:锑、鋅:锌、輥:辊、輪:轮、
鋤:锄、駕:驾、齒:齿、鴉:鸦、鬧:闹、駐:驻、駝:驼、養:养、鞏:巩、層:层、
廢:废、廟:庙、廣:广、廠:厂、審:审、嬌:娇、慶:庆、憤:愤、彈:弹、劉:刘、
碼:码、範:范、餅:饼、餌:饵、儀:仪、價:价、寫:写、厲:厉、噴:喷、嘯:啸、
劇:剧、潑:泼、潔:洁、澆:浇、潛:潜、潰:溃、漿:浆、熱:热、獎:奖、瘡:疮、
澗:涧、撓:挠、潤:润、歐:欧、敵:敌、數:数、暫:暂、樣:样、撫:抚、樁:桩、
樂:乐、樓:楼、樞:枢、盧:卢、獨:独、磚:砖、燈:灯、燒:烧、濁:浊、澤:泽、
濃:浓、澱:淀、蕭:萧、蕩:荡、縣:县、篩:筛、築:筑、窺:窥、積:积、劑:剂、
憲:宪、導:导、學:学、壇:坛、墾:垦、戰:战、擁:拥、勳:勋、蕪:芜、頭:头、
餘:余、機:机、橋:桥、橢:椭、憑:凭、樸:朴、曆:历、擔:担、擇:择、擋:挡、
龜:龟、龍:龙、鴛:鸳、鴨:鸭、鴕:鸵、頸:颈、鍾:钟、錘:锤、錨:锚、鎂:镁、
邁:迈、還:还、舉:举、閹:阉、鍺:锗、駱:骆、輸:输、輻:辐、賴:赖、貓:猫、
諷:讽、諾:诺、諧:谐、諜:谍、諺:谚、親:亲、螢:萤、螞:蚂、謂:谓、錐:锥、
頤:颐、頹:颓、頻:频、劍:剑、錦:锦、辦:办、錄:录、錫:锡、鋼:钢、錢:钱、
錯:错、錳:锰、鋸:锯、錠:锭、曉:晓、績:绩、館:馆、聰:聪、聲:声、總:总、
謠:谣、糞:粪、講:讲、謙:谦、聯:联、臨:临、臉:脸、膽:胆、膿:脓、彌:弥、
檔:档、斂:敛、擠:挤、擊:击、戲:戏、幫:帮、嶽:岳、嶺:岭、嬰:婴、壓:压、
儲:储、償:偿、優:优、應:应、矯:矫、療:疗、環:环、牆:墙、檢:检、營:营、
濰:潍、濕:湿、澀:涩、濟:济、濱:滨、獲:获、鎢:钨、謝:谢、縱:纵、趨:趋、
闊:阔、鍛:锻、鍋:锅、鍵:键、鍍:镀、闌:阑、輿:舆、輾:辗、購:购、賽:赛、
齋:斋、醜:丑、隸:隶、點:点、鴿:鸽、顆:颗、韓:韩、鴻:鸿、騎:骑、題:题、
鵑:鹃、鵝:鹅、閻:阎、額:额、轉:转、鎖:锁、藍:蓝、瀉:泻、蟬:蝉、蟲:虫、
謬:谬、醬:酱、醫:医、鎳:镍、鎮:镇、闖:闯、雜:杂、雙:双、雛:雏、雞:鸡、
豐:丰、禮:礼、檸:柠、歸:归、濾:滤、濺:溅、獵:猎、斷:断、簡:简、糧:粮、
織:织、繞:绕、繡:绣、薩:萨、襖:袄、邊:边、櫃:柜、霧:雾、叢:丛、壘:垒、
擴:扩、擲:掷、擾:扰、擺:摆、隴:陇、職:职、聶:聂、臍:脐、舊:旧、證:证、
辭:辞、鏈:链、鏟:铲、鏡:镜、轎:轿、贊:赞、譚:谭、顛:颠、識:识、譜:谱、
贈:赠、麗:丽、鵲:鹊、關:关、藝:艺、韻:韵、難:难、曠:旷、獺:獭、獸:兽、
瀝:沥、疇:畴、懷:怀、廬:庐、龐:庞、壟:垄、壞:坏、離:离、繩:绳、藥:药、
臘:腊、瓊:琼、繪:绘、蟻:蚁、繭:茧、簾:帘、穩:稳、羅:罗、蘋:苹、蘇:苏、
歡:欢、騰:腾、黨:党、麵:面、鹹:咸、鰍:鰍、騷:骚、飄:飘、闡:阐、鐘:钟、
響:响、襪:袜、釋:释、懸:悬、礬:矾、礦:矿、癢:痒、鏽:锈、礫:砾、爐:炉、
寶:宝、嚴:严、饅:馒、攔:拦、議:议、瀾:澜、觸:触、覺:觉、蘆:芦、艦:舰、
繼:继、籃:篮、籌:筹、競:竞、譯:译、襯:衬、鐵:铁、鐳:镭、鐮:镰、辯:辩、
躍:跃、譴:谴、蠟:蜡、蘭:兰、續:续、勸:劝、饒:饶、纏:缠、屬:属、爛:烂、
攝:摄、攜:携、櫻:樱、欄:栏、殲:歼、轟:轰、顧:顾、鶴:鹤、騾:骡、護:护、
驅:驱、龔:龚、鷗:鸥、聾:聋、聽:听、顫:颤、鑄:铸、贖:赎、籠:笼、權:权、
彎:弯、邏:逻、攤:摊、灘:滩、疊:叠、讀:读、襲:袭、孿:孪、驚:惊、攪:搅、
竊:窃、纓:缨、蘿:萝、變:变、顯:显、類:类、黴:霉、癰:痈、鷹:鹰、體:体、
驗:验、鹽:盐、齲:龋、壩:坝、癱:瘫、蠶:蚕、讓:让、鹼:硷、贛:赣、釀:酿、
靈:灵、廳:厅、灣:湾、籮:箩、觀:观、鑲:镶、顱:颅、蠻:蛮、鑷:镊、驢:驴、
灤:滦、鑽:钻、纜:缆、鑼:锣、鑿:凿、鸚:鹦、鸛:鹳、纖:纤、懼:惧、饞: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